「是愛還是剝奪?」-這是2/21國語日報上的一篇好文章,
大意是說:過度的保護並不是愛孩子,而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,
     我們應該做個能夠「適度」給愛的父母。

的確,隨著社會經濟的發達,少子化現象愈趨嚴重,
「尼特族」已成為國際性的問題。
所謂的「尼特族」其實是臺灣人對NEET的音譯,全名為
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, Education or Training
意指不升學、不就業、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,
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,在香港稱為「雙失」青年(失學和失業),
美國稱為歸巢族(Boomerang Kids),
意思是畢業後回歸原生家庭,依賴父母供養及照顧的年輕人,
至於中國大陸則習慣上稱之為家裡蹲或啃老族。

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族群呢?根據專家的觀察研究:
「父母的過度保護」是養出尼特族的主要原因。

草履蟲在擺動纖毛游動的過程中,若遇到前方有阻礙出現,
會不斷地修正前進的角度,直到越過障礙為止,
稱為「試誤學習」,其實,人類的成長過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我們總是在經歷了不斷地失敗,不斷地挫折的歷程後,
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,這也是一種試誤學習啊!
人總是要經歷過風雨的磨練才能夠真正地成長和進步。
當孩子們擁有勇氣、熱情和意願去嘗試時,
為什麼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們去做做看呢?
這些過度的照顧和保護,究竟是「愛」還是「剝奪」?

父母在給愛的時候,實在是需要好好地仔細思量,發揮智慧,
在滿足孩子依賴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。
不要忘記:給孩子魚吃,也要教孩子怎麼取得釣竿和怎麼釣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li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